試論省管縣給經濟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的機遇
前言 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國家最高領導層都在摸索和試行富民強國之策,因為任何一個國家都需要富民強國,行政體制和區劃體制的改革,無疑是一個國家重大的改革。我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央央大國,一項重大的行政區劃體制的改革,對于國家舉足輕重,因為它不應是也不能是歷史上區劃體制改革的重復;而其對于一個地區,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又無疑是一次經濟發展的機遇;能否抓住這個機遇,卻不全是地理位置和時間所能決定的。
一、省管縣應是富民強國之策而不應是行政區劃體制的歷史重復
縱觀我國歷史,從秦朝中央集權開始至清王朝滅亡,共達2000多年,其間行政區劃體制從來就沒斷過,每一次改朝換代幾乎都伴隨著一次重大的行政區劃體制的變革。無論是中央高度集權還是放權于基層,其目的都是一樣的,都為了富民強國。因此,每一次重大的行政區劃體制的變革,都是國家最高領導層在一定歷史條件下所實行的希望能達到富民強國為目標的重大決策。因為行政區劃體制的變革,決不是三國演義開篇里所說的分久必合和合久必分;而其核心的內涵,一是體現國家對全國干部(人事)的管理,二是體現國家對全國財政的管理,三是體現國家為富民強國而采取的最基本的體制和制度。因此,從省到縣的各級政府領導干部,應充分認識省管縣這種行政區劃體制的改革的重大意義,否則改革會阻力太大,甚至會改不下去而中途夭折。因為如果干部認識不到位,都在那里考慮自身所管范圍的多少及權力的大小,與中央的決策背道而馳,那改革就無法進行到底和趨于完善。
二、省管縣會給經濟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據近期內調研結果表明,中央一號文件關于省管縣決策頒布后,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縣領導們歡欣鼓舞,普遍認為中央決策會給自身縣域經濟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地處黃海之濱的蘇北某市,曾是國務院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然而,改革開放30年過去了,其他13個沿海開放城市的經濟搞去了,唯獨這個市的經濟發展緩慢,市政府的領導人換了五六屆,可該市的經濟就是搞不上去,成了江蘇這個全國經濟強省的一片洼地。因此有人說,放松蘇北發展是江蘇省改革開放30年中的最大敗筆。這個鮮明的事例,生動地說明了無論是一個地區和一個人一樣,一生中或多或少會遇到幾次機遇,但抓不住它,機遇還是與你擦肩而過,并不完取決于行政區劃體制的變革。
然而,有機會當然比沒有機會要好得多。因為省管縣后,省對貧困縣的關注力度肯定要比原來市管縣時大,專項資金來源、補助往來與市里享受同樣的待遇,在轉移支付、財政支付、專項補助(項目經費)等方面,省均會加大對縣力度;大大地擴大縣級的自主權,對縣域經濟發展帶來若干的機遇,省對貧困縣的支持力度可能會更大。
三、婆婆多少與干部腐敗的關系
(一) 婆婆多少與縣域經濟發展:有人把貧困縣的貧窮、經濟發展不起來歸咎于婆婆太多。在市管縣的區劃體制下,縣級經濟有省、市兩個婆婆;省里下來的經費先要經過市級婆婆手里,難免會被截留,甚至被重新分配。其實,事情也不完全如此。只有不干的干部,沒有不干的群眾。因為無論在全國還是在全省,貧困縣變富的例子并不少見。上級財政撥下來的經費畢竟是有限的,貧困縣的經濟騰飛崛起,一靠機遇二靠實干,其中最主要的是靠縣級黨委和政府領導人的解放思想和科學領導。因為在相同條件下,在同樣多婆婆的情況下,都在搞經濟建疫,一部分縣發展上去了,而有的倒卻長期發展緩慢。
(二) 婆婆多少與干部腐?。河腥苏f婆婆多則地方干部容易腐敗,理由都在管則又都管不過來。其實, 干部腐敗與否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即使有再多的婆婆管,該腐敗的依然要腐敗。也有人說,越是貧困地區干部腐敗落馬的越多,理由是窮地方留不住人,在窮地方任職的干部都想撈一把走人。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因為近年來發生在貧困地區干部腐敗落馬的現象確實嚴重,如上面提到的長期經濟發展不快的蘇北某市,在近幾年中腐敗落馬的貪官污吏竟達幾十人之多,其中副市長2人,公安、教育、建設、衛生、法治等大局局長、正處級干部10多人,其他副處、正副科(含縣區大局局長)級幾十人。其中某縣連續3屆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人中箭落馬。試想,在這樣一個僅轄4個縣的小市里,竟有么多的貪官污吏,其經濟(含縣域經濟)發展不上去應該是情理中的事情。但與此同時,潔身自律、克己奉公、獻身國家經濟建設的干部,如焦玉祿、張永泉等英雄模范,不都是在貧困地區在作出不朽業績的同時,奏響廉潔奉公樂章的嗎?因此,可以說作為一名干部是否能抵制腐敗,與婆婆多少,與地方貧富應該說有關系而又沒有直接的聯系。但在一個地區,如果腐敗干部太多,那這個地區的經濟發展肯定是搞不上去的。
四、省管縣的核心內容在哪里?
現在許多地方對省管縣體制說不清楚,其實質是什么?核心是什么?了解其實質和核心,才能知曉其會給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縣(市)帶來什么樣的機遇,進而如何抓住機遇,把本地區的縣哉經濟搞上去。
所謂“省管縣”體制是指:省市縣行政管理關系由目前的“省-市-縣”三級體制轉變為“省-市、縣”二級體制;對縣的管理由現在的“省管市——市管縣”模式變為由省替代市,實行“省管縣”模式,其內容包括人事、財政、計劃、項目審批等原由市管理的所有方面。省管縣后,省直接把轉移支付、資金調度等經濟權限“下放”到縣,擴大了縣在基本建設、技術改造和外商投資項目的審批權,市縣平級。不僅是財政體制,在人事權、審批權等經濟社會各方面的管理權都由省直接跟縣打交道。
很明顯,省管縣體制的核心是將原先市級具有的人事權和財政權放給縣級。即讓縣級一下子獲得很多權力。伴隨省管縣體制的實施,則是“擴權強縣”,讓縣級具有除了人權財權以外更多的審批權和經濟管理權。
“擴權強縣”在很多地區被證明是發展縣域經濟、解決“三農”問題的一種現實路徑。主要包括計劃管理、經費安排、稅務辦理、項目申報、用地報批、證照發放、價格管理、統計報送、政策享有、信息獲得等方面,縣可以“繞開”現行省轄市,由縣自行審批、管理。這對激活發達地區縣域經濟活力、增強其經濟實力無疑是天賜良機。
實施財政省直管縣體制,省從資金、技術、項目、人才、財政轉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對縣域經濟的扶持力度。從行政管理體制上進一步激發縣域經濟發展活力,進一步加快縣域經濟的發展步伐,為解決三農問題和新農村建設創造條件。調整財政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對縣鄉財政的一般性轉移支付,逐步提高縣級財政在省以下財力分配中的比重,極大提高了縣級財政的調控能力、對重大項目的承擔能力和抗風險能力。
五、民心思富與眾心所盼
民心思治、民心思富是當今社會的主旋律。老百姓盼富是希望政府能給他們致富的政策和致富的門路,當然更希望自身創造成財富的能力和技能得到提高。江蘇省政府近幾年每年拿出幾千萬元經費,專門用于農民創業培訓應該說是一個可行的辦法;這與近年來各級政府的社會勞動保障部門對城市下崗和待業人員的就業培訓,可以說是有殊途同歸的效果。只是一項新措施的落實,往往需要有一個摸索、完善和提高效果的過程。但這對提高農民外出打工或是回鄉創業,無疑是一個關注民生和富民強國之舉。
其實,經濟欠發達地區之所以長期民貧縣弱,除了歷史原因、資源不足、缺少工業等因素外,剩下的主要是科技成果轉化和新技術推廣應用差的因素。國家的惠農政策已卓有成效和農民歡欣鼓舞,但如何變窮山惡水為果林之鄉,變窮鄉僻壤為蔬菜基地、花卉基地、旅游景區,還需要政府的職能部門和科技推廣部門下大力氣搞新成果、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即農民需要富,更需要政府幫助他們富。
六、誰來抓住機遇?如何抓住機遇?
機遇就在眼前,因為中央一號文件說得很清楚,省管縣的行政區劃體制改革的國策已定,方向很清楚,全國各地大多都在試行和推廣進程中。但這個機遇對于貧困縣來說,由誰來抓?如何去抓?顯然問題不是那么簡單。單靠省政府去抓不行,因為省政府是抓全省幾十個縣乃至上百個縣經濟建設的;說到底還靠縣委縣政府自身去抓。至于如何去抓,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1、要有一個堅強、團結、開拓的領導班子:縣委縣政府是一個縣的主要領導班子,這個班子應該具有與時具進的拼搏精神,應該具有敢想敢干的開拓精神,應該具有身先士卒的忘我斗志,應該具有廉潔奉公的公仆品質,應該是一個堅強、團結、開拓的司令部和指揮所。因此,省委省政府應該在省管縣體制實施的同時,給這些貧困縣搭好班子,配備精兵良將。上面提到的蘇北某縣連續3屆主要領時干部腐敗落馬的事例,上級黨委政府是推卸不了責任的。歷史已證實靠貪官污吏去抓經濟建設是抓不上去的,希望這類事例在貧困地區再也不要重演了。
2、要有發揚民主的政治氛圍:經驗證明,沒有民主則造成個人專權,進而導致領導層人員的腐敗。凡是經濟建設長期搞不上去的地方,都是民主作風遭受踐踏的地方;失去了民主,則形成主要領導人一個人說了算,形成了個人的專斷獨裁,黨委的集體領導原則遭到徹底的破壞;隨著個人獨裁權力的形成,權欲很快產生對物質的占有欲,進而導致腐敗現象的產生。沒有民主,就不能充分調動廣大干部、群眾、科技人員的積極性;沒有民主,生產力就不會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任何一個失去民主的領導集團,都不可能領導轄區內的民眾把現代化經濟建設搞上去。。
3、需要省政府的傾斜政策:作為一個省,要想做到平穩而快速發展,則省政府必須對經濟欠發達地區采取多方面的的傾斜政策。同樣多的經費,對于發達地區可能起不了多大作用,而對于貧困地區則不僅是雪中送炭,而且能發揮很大的促進作用。比如在江蘇省,10億經費對于蘇南的多數縣僅僅是十天半個月的財政收入,而對于蘇比的大多數縣則超過全縣一年的財政收入,對于全縣的經濟建設可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省政府應在諸多方面,如大型項目、多種專用基金、法定資金的上解等全方位給予貧困縣以優惠優先、傾斜政策,力爭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縮小強縣和弱縣的差距,保持全省的平穩而快速的經濟發展勢頭。
4、貧富地區(市-縣,縣-縣)互相掛鉤、聯手協作:將最富地區與最差地區(如江蘇的蘇南與蘇北)的縣市之間、縣縣之間互相掛鉤,結為友好城市,在許多項目上互相合作,以資源上的優勢互補,以強帶弱(實現縣市、縣縣之間的一幫一,一帶一),以強縣援助弱縣,可加快弱縣變強縣的進程。
5、大小項目都要吃、吃得下和消化得了:以往貧困縣一是弄不成大項目,或是有大項目吃不下來(資金、資源、技術等多種因素),二是有小項目還不想吃,認為賺不到錢,常常想搞些不大不小的中等項目,結果多少年來在那里守株待兔,卻總是等不到兔子。省管縣后,省可將一些好的或大的項目優先安排給貧困縣(當然貧困縣自身也要通過多種渠灌道多爭取項目),在資金、技術、政策等方面給貧困縣以幫助和優惠,讓其大大小項目都要吃、吃得下和消化得了。這樣讓貧困縣有了經濟騰飛發展的機會,一個縣一旦有若干個大項目上馬投產,則很快經濟上有了快速發展的底氣。
6、學會利用資源和創造新資源:把貧困歸咎于資源缺乏是不正確的,許多地區以往之所以認為缺乏資源,主要在于你沒有去發現它和發掘它。一座荒山看似沒有資源,當被改造成果林、果山之后,不僅當地農民有了穩定增收的資本,而且可以以林果、花卉等為基礎開發山區旅游、田園旅游、農家旅游。如蘇北地區山體及地下多為花崗巖,可加工優質大理石建材;蘇北沿海地區灘涂多多,農作物秸桿多多,正是發展海水養殖和食草家畜養殖的得天獨厚條件;蘇北地區海岸線長而且腹地廣闊,是發展海上運輸的有利條件。而且原有資源一旦被開發利用之后,則以會帶動許多新的項目,派生出新的資源。
7、落實以人為本:落實科學發展觀就是要落實以人為本??萍际堑谝簧a力,人才則是科技的核心成分。在貧困縣,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農村中,亟需要大批科技人才卻又留不住人材,孔雀東南飛現象在許多地區依然十分嚴重。目前,加強人才管理和隊伍建設,千方百計留住人才,充分發揮科技人才的積極性,在經濟欠發達地區顯得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