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淼,用知識保護環境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農藥萬能論”盛行,他發表大量研究文章,對壓低用藥量起到一定作用;他退休后,筆耕不輟,出版的《<詩經>的科學解讀》獲“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獎”等三項獎勵;他多次提出提案,呼吁保護環境。
1962年,美國作家蕾切爾·卡遜《寂靜的春天》問世,該書是標志著人類首次關注環境問題的著作。而同在1962年,畢業于南京農學院的一個上海小伙在江蘇省贛榆縣正密切關注農藥的危害,提出要用生物防治害蟲,保持生態平衡,從保護青蛙開始,并付諸實施。
當很多人退休之后頤養天年的時候,這個當年的上海小伙寫出了62萬字的《詩經的科學解讀》,他以農學專家的獨特視角,提出了很多獨到的創見。
現在,這個當年的上海小伙已經75歲,但他每天還在關注著身邊的環境,并擔任江蘇省贛榆縣環境保護協會名譽會長的職務。這個人,就是江蘇省有突出貢獻專家、享受國務院津貼的農學專家——胡淼。
1964年,胡淼在植物保護和生物防治病蟲害方面已經小有名氣,當時,上??茖W教育電影制片廠攝制組在徐州攝制彩色科教片《保護青蛙》,他受攝制組邀請,專程從贛榆趕到徐州地區農科所,提供了大量青蛙捕食害蟲的資料。
胡淼1937年8月出生于上海,畢業于上海高橋高中。1961年從南京農學院植物保護系畢業后,分配到江蘇省贛榆縣農業局工作。
贛榆縣地處蘇北與魯南之間,胡淼分配到農業局植保股,他通過調查后發現,這里莊稼病蟲害特別嚴重,農民缺乏防治手段,只有人工捕殺,或者用六六六、DDT、 1605、1059等劇毒的農藥防治。當時不僅藥源少、價格貴,由于在使用農藥中極不規范,人畜中毒和死亡事件時有發生。
學的是植保專業,就得每天和泥土和害蟲打交道。有一次,胡淼在田間調查害蟲發生情況時,突然觀察到青蛙捕食害蟲的精彩表演:只見青蛙躍起七八十公分高,像箭一樣精準地捕食到在稻棵項部飛舞產卵的害蟲。
但農藥和化肥的的大量使用,對青蛙、蟾蜍等的生命構成了嚴重的威脅。他親眼見到,一只青蛙被灑下的化肥擊中身體后,慘叫一聲并當即躍起,在一瞬間抽搐死亡。而青蛙因吃了因被農藥中毒未死昆蟲的現象,幾乎每天都可以看到。況且,在當時的贛榆縣,民間喜歡捕捉青蛙喂鴨子,因為他們要用鴨蛋換取火柴、食鹽、針線等必需品。有時也捕殺蟾蜍,把它剝皮后喂鴨子。
青蛙和蟾蜍都是農田的滅蟲能手。胡淼經過認真觀察并剖檢它的胃腸道的食物,取得一定數據后,在發布的《病蟲情報》和各種場合提出保護青蛙和蟾蜍的主張??h委農工部生產辦公室得知這一情況后,要他起草一份保護青蛙的布告,對開紙書寫,在全縣廣為張貼,并利用有線廣播和各種會議上宣傳,禁止捕殺青蛙和蟾蜍,保護農田莊稼,當然也可減少農藥中毒事件。
1964年,胡淼在植物保護和生物防治病蟲害方面已經小有名氣,當時,上??茖W教育電影制片廠攝制組在徐州攝制彩色科教片《保護青蛙》,胡淼受攝制組邀請,專程從贛榆趕到徐州地區農科所,提供了大量青蛙捕食害蟲的資料,還為攝制組提供了危害水稻的粘蟲、稻螟蟲等供拍攝的活蟲材料。
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小麥紅蜘蛛連年暴發,麥苗紛紛枯死。而遭受紅蜘蛛危害的麥田,遠遠望去,就跟被火燒過一般,所以,紅蜘蛛爆發被當地村民稱之為“火龍”。
紅蜘蛛學名叫葉螨,成蟲長度不到0.5毫米,體色變化大,一般為紅色。為了消滅紅蜘蛛,農民們用掃帚掃、用席子拖,用牛拉石碌碡壓,徒傷麥苗,蟲害不減,于是有人提倡用劇毒農藥“一掃光”(1605和1059)。剛開始使用時,還有百分之五十的效果,可是很快紅蜘蛛就產生了抗藥性,有了抗藥性的害蟲就更加猖獗,農藥不但殺不死,反而還能刺激它加快繁殖。
由于劇毒農藥的使用,人畜中毒死亡事件不斷發生。胡淼根據紅蜘蛛是在高溫干旱時爆發和在土壤中產卵的生物生態學特性,大膽提出了潑水灌水防治、深耕滅卵的方法,并建議采取旱田改水實行水旱輪作進行土壤根治。
由于方法得當,不用一點農藥,紅蜘蛛被消弭于無形,小麥苗情迅速好轉。胡淼的這一實踐在徐州、蘇北乃至全國都有影響。直到“文革”結束后的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他才得以專門撰寫論文,文章發表在中科院的刊物上,西班牙、以色列和巴西等國家來函索要論文,該論文并獲得省農林成果獎勵。
那時,政治運動不斷,胡淼出色的專業工作被指責為走“白專道路”,屢次受到批判和同行的恥笑。就連發表論文的權利也沒有了。當時,發表論文都要有單位的證明,可胡淼所在的單位偏偏不給開證明,如果以個人名義發表,說“你個人名利思想嚴重”,他后來想以單位的名義發自己的研究成果,可單位卻說“你沒有資格代表集體”。為此,他在“文革”中被“下放”,由一個整天搞科研的知識分子變身為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直到1973年才又重新回到自己熱愛的工作崗位。
重新走上工作崗位的胡淼,幾乎是整天泡在田間,做田間自然天敵對害蟲控制作用的調查和試驗工作,期間,他做了蟾蜍防治麥粘蟲的試驗,并于1979年發表了《中華大蟾蜍防治麥田粘蟲的初步觀察》。
當時,花生受蠐螬、螻蛄、金針蟲等地下害蟲危害十分嚴重,農民就大量使用劇毒農藥。因濫用農藥又導致花生農藥殘毒嚴重,吃花生時能明顯吃出農藥的味道。為此,胡淼同花生產區農技人員吃住在一起調查研究,證明蟾蜍和麻蜥對這些害蟲有良好的控制作用,并于1983年發表了《中華大蟾蜍捕花生害蟲的調查》、1986年發表了《麗斑麻蜥的初步研究》兩篇文章,呼吁保護利用天敵,減少農藥使用,引起國內外專家注意。從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末,我國南北各地果樹林木飽受一種叫做大蓑蛾(又叫避債蛾、吊死鬼)的肆虐危害之苦。胡淼對它進行了長期監察,發現由于病菌、寄生蠅和寄生蜂發揮了超強作用,合力把它完全控制下去了。文章發表后立即有意大利學者來函索要。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是我國“農藥萬能論”最盛行的時期。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前期也是農藥瘋狂濫用時期。在當時,防治水稻害蟲,普遍提倡農藥要“三天打要頭,五天打三次”。當時,經??吹搅幏墼诘救~和地上厚厚一層,空氣中充塞著令人窒息的毒氣,不但青蛙幾乎死絕,而且河里死魚一片,連土壤里的蚯蚓也難以幸免,害蟲不但沒有消滅,而且越打越多。
針對這種情況,胡淼提倡有的放矢,反對“不管有蟲無蟲統統治”,打“保險藥”的做法。為了拿出科學的依據,他廢寢忘食監測病蟲發生動態,尤其是研究被稱之為“空降之敵”的稻飛虱等遷飛性害蟲,觀察它們的遷飛降落天氣條件,遷入日期,降落范圍和數量(密度),并做出了準確的預報,使稻田用藥由往常每季10次左右降低到1-3次。
對此,胡淼在1983年到1988年間,先后發表了《稻縱卷葉螟的降落天氣條件及其遷入主峰期的預測》、《氣旋波與昆蟲的遷飛降落》、《白背飛虱遷入蟲源在沿海地區集中降落分布規律及其防治對策》等一系列調查研究論文。查明了遷入蟲原降落日期、地點分布,做到有的放矢地防治。
他還重點開展包括生物防治在內的綜合防治研究,研究農業栽培技術和天敵對作物害蟲控制作用。
1980~1981年,農村的“大包干”已經開始,沒有農藥使用知識的農民們為了確保豐產豐收,紛紛加大用藥劑量,導致農作物農藥殘留十分嚴重。為此,胡淼做了一個大膽的試驗,結果證明,在稻飛虱中等程度發生時,可以完全不用農藥防治。害蟲如數被各種天敵(田間調查證明有天敵40多種)控制住了,而產量與打三次藥的相同(畝產850斤)。而1982發表《田間自然天敵控制稻飛虱發生的初步觀察》論文,對壓低田間用藥量起到一定作用。
有了除草劑后,有些人又滋生除草劑萬能的思想,但沒想到雜草也會產生抗藥性,而且影響了作物生長,污染了土壤環境。針對這一情況,胡淼開始研究害草的生物天敵,發現一種甲蟲對麥田害草有良好的控制作用,其作用超過除草劑,可把害草吃光,有效控制三年。比除草劑效果更好。文章發表后,即有巴西學者來索取研究成果。
在《詩經》研究中,胡淼提出了很多自己的創見。據他統計,《詩經》305篇,有141篇492次提到動物,144篇505次提到植物,89篇235次提到自然現象,可以說是世界最早的一部百科全書。
2003年,胡淼從贛榆縣農業局退休,但他一天也沒有閑著,由于熱衷于研究古文經典,筆耕不輟,終于在2007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著作《<詩經>的科學解讀》一書,借對古詩文的研究,向國人和世界昭示中國古代優美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該書出版后,反響強烈,先后獲評為“2007全國科學文化與科學普及著作優秀讀物”,“第四屆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佳作獎”,“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獎”等三項獎勵。
《詩經》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偉大詩集,在胡淼看來,它又是一本古代最早最偉大的百科全書。必須以科學的思想方法從新的角度進行審視和研究?!对娊洝匪械馁x、比、興手法被崇尚為古詩文創作的典范。由于歷史久遠,社會變遷,許多東西已經失傳,其中涉及的天文地理、蟲魚鳥獸與各種自然現象是什么要弄明白,它們各自又有什么寓意要弄明白,每篇詩章的旨意要弄明白,然后才能作出正確的傳承與揚棄。前人做了許多工作,但還很不夠,胡淼將“科學解讀詩經”作為自己不可推卸的責任,通過自己的工作,進一步揭開那個時代的古老文明。
在《詩經》研究中,由于胡淼是長期研究農學的專家,他既吸取了前人的成果,但決不人云亦云,從而提出了很多自己的創見。據他統計,《詩經》305篇,有141篇492次提到動物,144篇505次提到植物,89篇235次提到自然現象,可以說是世界最早的一部百科全書。而這1232個知識點,就是他對這部著作的釋讀對象。
《詩經》首篇是人們最熟悉的《周南・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其中的“雎鳩”一般被注家解釋為魚鷹,胡淼認為魚鷹不在河洲地區生活,亦非會唱歌的“歌手”,故“雎鳩”應該是東方大葦鶯。
《周南・麟之趾》中的麒麟,常被視為傳說中的動物,或被認為是先民的圖騰,胡淼引用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說麒麟實際上是今僅存于中部非洲一帶的麋羚,古時曾遍布于東亞到西亞及非洲的廣大地區,《詩經》《春秋》和《山海經》等書有關麒麟的記載,表明它曾在我國黃河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繁衍生息過。大約在公元前500年前后,它在山東地區最后消失。河南南陽石橋出土的漢畫像石上,刻有麒麟奔越的優美圖像。
《召南・采蘩》《豳風・七月》《小雅・出車》中的“蘩”,前人多注為“白蒿”,《中藥大辭典》定為大籽蒿。實際上,蒿是非常復雜的一個混合種群。大籽蒿只是白蒿中的一個種,是旱生性的,而詩中指明蘩是生長在澗和?b之間的水生植物。所以蘩應該是蔞蒿(水蒿),是一種清香可口的蔬菜,古人譽為“嘉蔬”,既可用于祭祀,也可食用,需要量很大,女子常常成群結隊地去采摘。
《詩經》中的“谷風”有兩種。一是東風,是一種大中尺度的大氣環流,春夏之期,和潤的東風帶來雨水,有利于谷物生長,《邶風・谷風》描述的“習習谷風,以陰以雨。黽勉同心,不宜有怒”就是這種風。另一種是中小尺度的大氣環流,即山谷風,白天由山腳向山頂刮上山風,夜晚由山頂向山腳刮下山風,在一定的條件下,可造成強烈的區域性雷暴雨,《小雅・谷風》中描述的“習習谷風,維山崔嵬”就是這種風。注家大多沒有做這樣的區分和解釋。
胡淼說,在詩經的許多篇章中,展現了那個時期人與自然相對和諧協調的生態畫卷,藍天碧水,天上百鳥自由飛翔,地上花草林木蓊翳,一片鳥語花香;百獸成群,出入其間,互相呼應,水中魚龍并躍,結隊成群。年輕人或在河濱的鳥鳴聲中傾訴愛情,或在月光皎潔的參天樹下幽會誓盟;他們采葛采?O,采蕨采麥,采蕭采苓、采葑采艾,或成群結隊,或獨自一人,時常觸景生情,勾引出思念親人的深情……
例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關雎》),“黃鳥于飛,集于灌木,其鳴喈喈。”(周南·葛覃》),“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周南·桃夭》),“??翰莩媯???阜螽。”(《召·南·草蟲》),“何彼?矣,華如桃李。”(《召南·何彼?矣》),“?t?t雁鳴,旭日始旦”(《邶風·匏有苦葉》),“鶉之奔奔,鵲之????”(《?{風·鶉之奔奔》),“瞻彼淇奧,綠竹猗猗” (《衛風·淇奧》),“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B??瑁??@鮪發發,葭?I揭揭。”(《衛風·碩人》),“有狐綏綏,在彼淇梁”(《衛風·有狐》),“投我以木瓜(木桃、木李),報之以瓊琚(瓊瑤、瓊玖)”(《衛風·木瓜》),“山有扶蘇,隰有荷華”,“ 山有橋松,隰有游龍”(《鄭風·山有扶蘇》),“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簡兮!”“溱與洧,瀏其清矣。士與女,殷其盈矣!”(《鄭風·溱洧》,“依彼平林,有集維??。”(《小雅·車轄》),“鳳凰鳴矣,于彼高岡。梧桐生矣,于彼朝陽。”(《大雅·卷阿》)“孔樂韓土:川澤?@?@,?r魚與甫甫;?~????,有熊有羆,有貓有虎,……獻其貔皮,赤豹黃羆。”(《大雅·韓奕》)等等。
胡淼說,由于周人重農耕,輕畜牧,隨著人口增長,毀林燒荒,耕地面積不斷擴大;統治者和民間大肆獵殺野生動物,以為肉食,取毛羽皮張,以為服飾,加上多國互相征戰不息,生態環境開始遭到嚴重破壞,野生動物數量開始明顯下降,其中被稱為麟(實際是麋羚Alcelaphus buslaphus<Pallas>)的動物,早在春秋末年(前481)已經滅絕了。其他如犀、兕(兩種犀牛)、象、虎、麋、貔(雪豹)和牦牛等已在該地區完全滅絕,豹僅在甘肅等地還有少量幸存。
現在,鳥類中的??(白冠長尾雉)、鸞(綠尾虹雉)、鵜(鵜鶘)、鸛、鶴、鴇(大鴇)、鶉(金雕)、?j(禿鸛)等也已在大部分地區消失,被定為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動物;魚類中的?@(鱘魚或鰉魚)、鮪(白鱘)均已從黃河中完全消失;爬行類中的鼉(揚上鱷)僅在安徽靠近長江邊的一個水體中還有少數野生個體存在。而樹木中的檀(青檀)、楸、灰楸、梓等,亦因遭到掠奪式砍伐,現在變得十分稀少。
胡淼說,保護環境是全社會人人都有份的事。要提高所有人的環保素質,光靠幾個環保人是遠遠不行的。不重視環保是沒有社會責任心的表現?,F在,胡淼最為擔心的,還是農業面源污染依然十分嚴重。
胡淼真正是一個退而不休的人,他雖然已經75歲,但每天堅持六點多起床,八點到贛榆縣老年科技工作者協會上班,現在,一百萬字的《唐詩的科學解讀》一書已經付梓。該書將帶領讀者領略唐代自然生態的優美畫卷。
據他介紹,《唐詩的科學解讀》(暫定名)2013年出版,上千幅插圖和數百幅彩圖,共124位詩人近500幅作品。從新的視角,用科學的思想方法,認真考證,力爭多點透視,立體解讀,還原詩中的歷史人文及自然現象,探求詩的旨意。
在與讀者共賞優美詩作的同時,胡淼時常就有唐以來大自然變遷等事件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如對隴西鸚鵡,南北各地的猿猴,犀、象、鼉、麋、虎、豹的歷史生存范圍進行了廣泛研究,指出人類殺戮和環境破壞是這些珍貴生物最終滅絕的主要原因。另外,如李白詩“沙棠舟”中的沙棠是南方一種高大喬木;杜甫詩中的“背飛鶴子”不是鳥,而是一種開花美麗的樹木;劉禹錫、白居易詩中的“山鬼”不是鬼也不是美女,而是一種很膽小的小獸……
除了寫作外,胡淼還是贛榆縣環境保護協會名譽會長,經常參加一些環?;顒?。
胡淼清晰地記得,2009年6月1日這一天,他起了個大早。因為這一天,贛榆環保局組織“六五”紀念活動暨縣環保小記者團成立大會,他將向小記者團授證(旗)并參加大型簽名活動。他說,中國環境保護的希望,就在這些孩子身上。
2010年7月9日,胡淼觀察到流經縣城而被稱為母親河的青口河,水面上漂起了許多死魚,他連續兩天,冒著驕陽酷暑,或騎車或步行20公里,調查分析了可能的污染源及治理意見,給縣委書記寫下書面報告,引起高度重視,相關部門積極有效地開展工作,并用水庫水沖洗河床,使河水重歸清凈。
除此之外,胡淼還沒有放下自己的老本行——研究昆蟲。他的辦公室里一直養著蟲子,他隨手拿起一盒蟲子——蠐螬(別名白土蠶)。胡淼說:“要治蟲必須先養蟲,通過養蟲尋找他的弱點,才能擊中要害,以便盡量不用或少用農藥,實現有效防治。但養蟲很難,不但要及時喂食換料,而且每一種蟲對溫度、濕度和其他環境條件要求各不相同,還要防止被寄生和病死。所以要時刻把它放在心上,否則會前功盡棄。我現在養的蠐螬是新發現的果樹花卉重要害蟲,已經養了兩年了,我已經找到它的兩個薄弱環節,是防治最佳時期。但它至今沒有變為成蟲,所以要繼續養下去。”
在采訪中,胡淼講了這樣一個“小插曲”,1978年5月,他去南京參加《江蘇省科學大會》,當時南京空氣很干凈,長江水也很清?!秴⒖枷ⅰ飞峡橇说竭^中國的老外的感慨: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塊沒有受到污染的凈土,是世界上最后的香格里拉??吹竭@篇文章,胡淼用手觸摸建鄴招待所的窗框,上面竟然沒有一點灰塵!
但是,僅僅十年之后,當他再次到南京開會時,沿途看到大小河溝黑水流淌,心里郁結起難言的沉痛和擔心,感覺就像自己的血管腐敗了一樣。車到南京長江大橋,隔江望去,只見江岸上一采石場正在劈山采石,爆炸聲隆隆。見此情景,更是令胡淼的內心傷痛不已。俯察長江水,竟是濁浪滾滾,清流不復見。觸景生情,使得胡淼壯大了膽子,在江蘇省政協各種會議上提出自己對環境的憂慮,他的發言也引起了省里領導和媒體的重視。
從1984年起,胡淼就與省政協委員沈瑞昌等多次提出提案,呼吁保護好水資源這一生存的命脈;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在省政協參與提出的《關于保護薔薇河水資源的提案》,被評為優秀提案。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胡淼在參加江蘇省政協會議期間提出提案:要讓所有裸露的地面都長草長樹,這一提案得到了江蘇省農林廳的答復。2000年,在江蘇省政協委員與省領導對話會議上,他提出丘陵宜林山區要充分退耕還林,恢復生態環境。在政協大會發言中,他再次呼吁停止破壞性的開山采石,引起媒體關注,《揚子晚報》等多種報紙上陸續有相關的話題報導。后來,南京沿江、江南地區,以及連云港的云臺山,灌云伊山及贛榆西部山區都停止、禁止開山采石。
在新世紀來臨之際,有些水利部門推廣用除草劑消滅蘆葦,胡淼認為這不但會嚴重污染水體和河湖土地,而且會毀了生態環境,造成河湖淤積老化。為此,他撰寫了《化學滅葦的利與弊》論文,文章發表后,引起有關部門高度重視,用除草劑滅葦工作被叫停,從而防止了水鄉和濕地環境污染的進一步加劇。
除了提案外,他還撰寫了《關于水的記憶》、《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喜鵲:給我留個家》等敘事議論文發表,呼吁保護水資源,保護山體、鳥類、林木等自然生態環境。
現在,胡淼最為擔心的,還是農業面源污染依然十分嚴重。他說:“大包干”以后,由于土地都分散在村民手里,連片植保就成為了難題。很多農民由于缺少植保知識,不打藥不放心,有機氯、有機磷和一些劇毒農藥仍然有得賣。許多人留一塊地不打藥的自己吃,其他地里能多打不少打。他說,經常聽說有小孩吃草莓中毒的事件。近日報載江蘇淮安某中學學生食堂集體中毒事件,后來竟然在菜中監測出劇毒農藥呋喃丹。
胡淼生活儉樸,可謂是真正的“低碳達人”。他節約用水,洗臉、刷鍋、洗腳水都用來沖馬桶,家中每月用水只有2立方左右。平時靠步行或騎自行車,即使到北京、上海、南京、廣州出差,下了車后還是以步行為主,或想方設法借自行車,不得以時才乘車,很少打的。過去,胡淼從縣城到市里開會、辦事,總是把自行車掛在中巴車上,下了汽車就騎自行車。他不放鞭炮,認為這是破壞環境的陋習。他不用洗衣機,冬天也用冷水手洗衣服,生活中處處注意盡量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胡淼說,保護環境是全社會人人都有份的事。要提高所有人的環保素質,光靠幾個環保人是遠遠不行的。不重視環保是沒有社會責任心的表現。
相關鏈接:
胡淼,男,1937年8月出身于上海,九三學社社員。1951年—1957年在上海市高橋中學就讀,1957年—1961年,畢業于南京農學院植物保護系,1961年被分配到贛榆縣農業局工作。農業局期間:1961年—1962年在農業局植保股,1962年—1970年,在農作物病蟲害測報站,1971年—1973年 下鄉當農民,1973年—1984年,再次回到縣植保測報站,1984年—1992年,當選縣農業局副局長,1992年—2003,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
胡淼1982年獲農藝師職稱,1990年獲得高級農藝師職稱,1996年獲得國家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職稱。1983年—2003年,當選江蘇省五、六、七、八四屆省政協委員,1984年加入九三學社,1990年被評為江蘇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992年享受國務院津貼。2000年—2002年,被聘為南京農業大學(南農大研究生院)碩士研究生導師,2006年—2008年,被聘為中科院江蘇省植物研究所碩士研究生導師。
本文刊發于《環境教育》雜志2012年6月號